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在声乐课实践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

在声乐课实践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

                                      方 宇   黑龙江省

【摘要】《在声乐课实践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通过对德育的介绍来引出“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作为中职声乐课教师要通过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以及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的与心理及行为。

【关键词】德育;声乐教师;声乐教学;作品分析;社会实践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培养及对国民素质及德育教育的提高逐渐提上了日程,这也使学校德育教育显得日异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哪种专业课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

一、德育

 那么,到底什么是德育呢?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因此,德育教育在现今社会尤为重要。

二、声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中职声乐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份子,虽然不从事班主任和政教的工作,但是在本职教学岗位上,也要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声乐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教学重点在发声技巧及歌曲处理上,同时也在于学生声乐演唱的社会实践上。

1)、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分析作品是声乐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分析声乐是获得良好声乐教育教学质量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准确处理、完成声乐作品情感的重要途径,作品的主题分析是作品分析的关键所在。主题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而言,教育意义是指利用声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如: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审美情趣中获得良好的素养。明确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声乐专业课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舞台,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通过对社会实践额参与会增强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课成绩,这种教育比教师在课堂上或课下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有效果。

综上所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让我们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在课上课下都能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声乐教师要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