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李汉琼 广西
【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摘要】:小学语文 创新 培养
江泽明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一)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绝不是全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素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目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重教师教授,轻学生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输”、“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创新思维等的培养。正如一篇文章记载:我国某一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圣诞树一模一样。惊叹之余,他顺着孩子的实现发现墙上画着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读后无不令人心情沉重。我国孩子们画“圣诞树”所折射出的一味模仿,正是我们一些教师津津乐道的“复制”式传统灌输的后果,它正在无情的扼杀着孩子们创造性的天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摒弃“知识核心”观念,树立“创新思维核心”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也要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一把金钥匙,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而不是教师一味生硬地灌溉,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智商的“木头”。因此,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二)从“模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教学”。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会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年来,我国教师凭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辛苦且无奈地进行着传统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缺乏主动性,而且这种“开会式的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小学教学课堂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就书中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二、利用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一)抓住契机,启发想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学习了《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小白兔的话以后,小灰兔会怎样做呢?”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续编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可以叫做《小灰兔变了》、《小灰兔送蔬菜》……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想象中去,续写了许多丰富多彩、充满童趣的故事。同样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童话、有趣的故事,运用编排节目、讨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狼和小羊》一课时,为了表现小羊的机智和老狼的凶残,光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是不够的,还可以在进行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排演节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而且在排演过程中,通过大胆的想象、精美的设计,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引导迁移,发展想象。引导迁移是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良好途径,它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发展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将以往的学习经验移植到本课中,想象出内容完整、充实的情节。在此基础上,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让他们运用在音乐课上学习的歌曲和一些简单的表演技巧把想象中的故事排成生动的童话剧,充分展示了他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三、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各种训练的切入口。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了不爱问、不善问、不会问、不敢问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质疑,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与鼓励,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不要因为怕讲课的时间不够用而不让学生提问题,更不能因为怕学生问不到点子上而扼杀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改变过去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形式,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方法。设法腾出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或向老师提问,促进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意识;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想、敢说、敢于怀疑”的意识,学生才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