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议“六多”教学法
浅议“六多”教学法
——浅议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杨斯美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起写作文,多数学生往往唉声叹气。我认为,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等。如何才能使学生喜爱写作呢?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议几点体会。
关键词:作文能力、读、看、说、想、写、评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起写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有的学生甚至编出了:“作文难,作文难,听说作文就心烦”这样的顺口溜,从顺口溜中可以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厌作文到爱作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了“六多”,即多读、多看、多说、多想、多写、多评。
一、多读——积累写作材料。
多读就是要多阅读课外书,积累写作材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明确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五万字;三、四年级学生需读四十万字;五、六年级学生需读一百万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多读书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说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要指导教育学生多读,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凡是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以让学生多读,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在多读课外书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生通过多读,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写作方法等还可以根据所读的课文进行仿写。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仿写,比如:学生读了《天安门广场》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按空间顺序的写法来写《我们的校园》,同时学会运用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当然,仿写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精品,探索写作规律,尽快进入更高的创新层次,而绝不是永远趴在前人或他人的脚下爬行。要想仿写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语言精品读得多了,受到语言的熏陶,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从字顺。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总之,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大量文章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多看——收集写作素材。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无事可写,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多看。多看即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就会发现许多写作素材。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毕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场景、选取精彩镜头、积累作文素材,但是许多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对自然环境、事物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最常接触的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这样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消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我有一回布置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学生的笔下母亲大都是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母亲写得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问学生是否拥有同一个母亲?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知道因为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自己的家人外貌也不大清楚。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写出人物的特点。又如:老师因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为此要求学生先观察任课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处理是否一样?观察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做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写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个性。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写出好作文。
三、多说——锤炼词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多说即多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在作文活动中,动笔之前要先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这样,既能起到帮助学生组织语言的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想象。在口头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来叙述,推广普通话,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少的一项措施。每教一课书,事前我都要通过查字典,听录音等方法进行文字校对,逐字逐句把语音对准,抓好普通话关。同时,重视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授课用普通话讲,并注意抓好学生普通话的朗读、说话、复述等口语训练,杜绝方言回答问题;持之以恒,使学生用词造句不再流行于方言语,作文中遣词写句准确些、恰当些,那么学生就会避免 “来我家我杀你给鸡吃!”或“蚕豆胖了”的方言语,转成准确表达“来我家我杀鸡给你吃”和“蚕豆饱了”的笑话,这样的表述都是因学生方言表达而时有闹出的幽默语,只要抓好说标准普通话并多说,学生的作文能力也能提高快些,文章内容也会因具体、丰富而增强可读性。
四、多写——打开学生乐写的匣子。
多写,就是要经常练笔。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强调动手与动脑实际上是同样重要。要想写好作文,就把平时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经常写,熟能生巧,就会越写越好;这样就能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即无话可写,无材可选。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只要一有灵感就时刻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周记的形式写下来,因为人也时写作要靠灵感,而灵感就是思维的触发。王梓坤教授有一段生动的解释:“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电线’。把所有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有关的全部知识紧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解决。”由此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许多“信息”;没有原来架起的许多临时“电线”,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做好前面的几步,使写作的灵感有机会“诞生”。灵感并不神秘,但灵感的产生稍纵即逝。因此,我常教育学生一旦产生了灵感就要抓紧时间捕捉住它,把它写下来,从而使得灵感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练笔,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课外练笔则相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课外练笔不受命题作文和写作方式的限制,因而比较灵活,学生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有了写作动机,就可以提起笔来自由写作。它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练习,这样就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乐写的兴趣,我给每个组的同学赠送一个本子,并在扉页上亲自写上鼓励的话语,学生轮流在上面自由作文,并为之命名“快乐作文驿站”,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很轻松,很容易,愿意把自己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打开学生乐写的匣子,让学生多练笔,才能写出好作文。
五、多想——写好作文的源泉。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世界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说:“人类的幻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事实!”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他的特点,童年时代是幻想的年龄,最具有想象力。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想象的潜力, 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门窗,放飞想象的翅膀,一同走进神奇的幻想世界!让学生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想象性作文。1、看图作文。选择能吸引学生又有广阔想象空间的画面让他们看图作文。2、续写作文。如给《狼和小羊》续尾巴。3、补写作文。利用文章的空白和悬念进行补写。如补写《坐井观天》中“小鸟叫青蛙跳出井来看一看,青蛙跳出来看的情景”。又如设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补写故事的经过。4、写童话故事。5、科幻作文。如《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学校》等。6、假想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老师》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想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潜质,使孩子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发挥。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夜晚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想象,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寂静,天空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偷看着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了进来。灯光下的老师办公室,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良知和文明,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文中将教师的办公室比作灯塔,贴切、得体,虚实结合,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又如教学习作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六、多评——学习“去其糟粕,取之精华”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奉命作文”,作完“交差”,敷衍了事,而教师把一大堆作文收来,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学生作文斟词酌句修改成“满篇红”,大多数学生拿回作文只看一下评语和分数,很少去探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自己的作文,结果是,老师费尽心思竟然是前功尽弃。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空间比较窄,认识到的事物也比较少,所以程度上参差不齐。学生习作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结构较完整,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习作;有的经过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地进步,写出一个较好的开头,篇章中有优美词句等点滴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可采用鼓励性的批语。学生阅读到教师这样的批语,便会感受到自己本次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特别是“双差生”教师更要作为关爱的对象,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树立习作的信心。学生的进步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的,教师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价时要做到:1、搜寻每一个闪光点。多鼓励,你能行,孩子就在无数试笔中,树自信,成自觉,立笔成文。在日记批改中教师尽量以鼓励为主,哪怕有的学生整篇文章词不达意,教师也尽量从中找到闪光点,用红笔圈出,累积加分,加的分数多就说明你的日记中优点多。2、评星制。对于日记的评选主要从作文水平优秀和个人上进程度两方面选出作文之星,每天坚持醒目地登在小黑板上,并在个人班级表格中贴星,作为学期末评优根据。
习作前,听教师的指导;习作后,进行小组交流,听取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全班交流,听师生评点,同时听别人的优秀作文,想想别人写得好在哪里,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水平。通过教师的多评、多改,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一改以往每每写作语句空洞的状貌,因为他们在评改中得到了参考,写作的思路得以开拓,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意义重大。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好的收获。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长期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真正地爱上作文,提高作文能力的。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