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兴趣阅读对识字积累的提升
翁毅 陕西省商南县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占用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美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效果。虚拟世界的一些作品被人们所喜爱,兴趣阅读则成了人们冷落的对象,尤其是纯翠的文学的作品更是小学生们所不喜欢的。而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识字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够提升孩子语文素养。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识字。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强化孩子的识字量”写进了教学目的,课外阅读识字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多识字是新形势下,教学对孩子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识字?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造适合小学生识字阅读的空间,营造轻松氛围。
每天抽出一节课谈课外阅读体会,讲精彩的故事以及精彩的语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同学们交换阅读识字中技巧,把自己喜欢的书(当然得经过老师审阅)和喜欢的汉字,句子,片段同其他同学交换,比赛谁读的书多,记住的好词多。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读中写,写中读。
只有让孩子识字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识字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增强识字数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识字兴趣。
(一)、通过课堂课外讲解培养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
孩子写作写话,错字别字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阅读,不懂得课外书中识字阅读的趣味。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例如每周三的阅读课,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然后在读中加强识字积累。
(二)、教师亲身带领读书识字,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记笔记;书写读后感、挑选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识字技巧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爱上识字。
(三)、“赏识激激他们的识字兴趣。”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识字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兴趣读书小明星”、“课外识字小博士”、“书香小判官”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孩子对识字的渴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技巧,让学生会读并会写
(一)、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巩固识字教学。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识字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择阅读识字。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生发现词汇和陌生汉子,从而熟记在心,学以致用。
2、精心读书识字。要求在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中提取汉子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提取难记汉子汉字,做好笔记,增强记忆。
3、快速阅读识字。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强化对字词、句篇的概性掌握。
4、摘录批注法。
(二)、在活动中形成阅读识字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形成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在评价中培养情感识字 。
识字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写字活动上,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小学生经过一定的识字能力训练以后,已经具备了欣赏初级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因此要使学生从根本上喜欢课外阅读,才能加强孩子的识字量,读写一体不分家,正是新时代对孩子新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