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11233”教学模式之感悟
徐白荣 四川省万源市
今天上完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感触颇深,在这堂课中让我享受到了课堂中的甜蜜,感到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我想,这应该算是我教学中的一次真正的转型吧!
本节课初次采用了“11233”的教学模式,主要讲究的是把学生推入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力。精选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回归自然,从而进行自我挖掘教材,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成为真正的领路人的最高境界---少时高效的课堂。
在以前的课堂中,我始终认为只有老师不停的讲解,并且更要求自己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认为讲得多,学生收获才会更多,老师才会放心。每次课堂中生怕学生听不懂,更怕考试考到此篇课文,学生会不知道,影响考试分数,所以,在教学课堂中始终以自己为主角,不敢去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很多时候,都生搬硬套,以教辅资料为主进行备课,以“灌输”式方法进行讲解,老师在课堂上担心这担心那,始终是前怕狼后怕虎,也不管讲的是否超教材,还是学生是否能听懂,这都可以在老师眼里忽略不计,只担心考试分数,一旦学生考差了,自己求个心安理得,反正老师都讲了的,正是因为如此,在课堂中经常实行“包办”制度,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总之,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过来,理论也就无法联系实际。
例如:以前我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会逐个自然段进行讲解,甚至达到连句子的理解及字词的理解都非要让学生牢记不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教科书上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而自己却累得气喘吁吁,全身无力,甚至有时声音嘶哑,满脸通红,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长着耳朵听,埋着头,手不停的做笔记,课堂上只能听到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两种答案,看起来真像一个个机器人似的,纯属成为盛东西的器具,而老师则是一位场上的主要演员,在讲台上不停的手舞足蹈,学生就如同坐茶馆一般,悠闲自在,从而导致,老师经常上一堂新课下来,往往疲惫不堪。正是因为长期如此,教师的职业病就此诞生。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其实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糟蹋了自己的同时又糟蹋了学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老师上课的悲哀,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年轻老师不马上行动起来实施课堂教学转型,那么,我们只能算是一名教书匠,到有一天,我们身体力不行时该怎么办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尝试“11233”的教学模式,起初我并没有抱任何希望,认为课堂转型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但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气氛变了,变得更加轻松了,我也不再需要当主演了,变成了一位课堂上的忠实的倾听者,引领者,再也不逐个自然段进行讲解,而把这些课堂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自学,探究,小组之间相互研讨,充分发挥他们是主人翁的角色。这节课我只是在黑板作了提示,即“人物、现象、问题、实践、成果”从几方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老师偶尔引导,没想到会收到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我设计了一些需要讲的内容及提示的东西全被学生代劳了,反而让我在课堂上不知所云了,这种感觉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感受到如此的轻松,我们所有细胞都沸腾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出了新的思考,那就是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充分展示?
总之,“11233”教学模式,就是让老师让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对老师的解放,同时又是对学生的解救,事半功倍的双赢效果。何乐为不为呢?
课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转型路上快快跑,才会看到曙光。在教学课堂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勇敢的暴露自己,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会大胆放手,教学才能够真正的转型,教育才会更有有希望。我们老师深知课堂转型的漫长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例如,本节课就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1. 老师在表达方面不够简洁、大方,表述不准确,尤其是在对学生提问时太啰嗦。
例如,“找找文中的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找到真理的一般规律?”老师的提问过长,导致了学生不理解题意,找不出准确答案。如果老师换一种提问方式:“真理的一般规律到底是什么?”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就会积极的思考,容易找到答案,同时,老师也不需要在进行过多的解释。既省时又能达到教学效果。
2. 老师板书内容不够准确明了。就如我在黑板上板书“紫罗兰变色------酸碱试纸”让学生看了觉得疑惑不解。紫罗兰是怎么变色的?酸碱减低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从板书里出现了很多疑问,如果板书成“紫罗兰遇碱变色------发明了酸碱试纸”因为多几个字,一下子让板书明了多了,也更能够概况文章大意,所以,板书理解课文是一张脸,必须洗“干净”,收拾美观,让人一看便记住。
3. 老师在引导学生方面,方法还是比较欠科学。针对这课堂,虽然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引导方法比较单一,整堂课全部是自我提问,帮助解答。如果让学生相互解答,即兵教兵,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更高。
总之,课堂转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程,必须不断的研究、探索、大胆尝试。尝试中改变,在改变中逐渐转型,在转型中逐渐反思,自身的教学水平才会有所提高。才会构建少时高效的课堂。真正做到让课堂回归“自然”的教学。 |